依托传统行政主导性养老事业,直面国内老市场需求及国际竞争新挑战与时俱进适应性调整,积极推动并实现产业化转型,是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历史而现实的体制性基点,这也是一个具有强大历史惯性的体制性障碍突破难点。
当代中国传统“家国主义”养老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养儿防老+单位福利+ 政府特惠”,由于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中国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和高龄化趋势,“四二一”成为城镇家庭普遍代际分布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压力自然十分沉重,子女兼顾工作和家庭,时间和精力不足,往往顾此失彼,导致家庭养老在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特别是对于高龄老人以及失能、失智老人而言,家庭曰常养护成为很大难题。同时,由于快速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现代社会转型发展,人口迁徙、人员流动、工作变动频繁而剧烈,老人独自生活的空巢家庭数量日益增多,这对子女亲力履行赡养责任提出了现实挑战,超越传统家庭的社会化养老需求越来越明显。
在现代扁平化大社会宏观背景下,依托社区服务网络辅助实施居家养老计划, 当然成为现代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题中之意和核心内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既能迎合中国不同阶层老年人“家舍难离”的精神需求,强化家庭基础性养老职能;同时又能体现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从而有效整合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新兴机构养老的综合优势,是一种揉合了传统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各自优点的养老服务模式。
直面现实问题,走向未来发展,中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战略指向应该是:以社区为依托,不断发展和完善敬老养老功能,进一步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和加强老人福利设施建设,在不断巩固和完善现有社区养老机构的同时,鼓励街道、企事业单位、宗教团体、民政机构和公民个人等积极创办各类符合老年人特点的福利机构,逐步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老年人管理和护理服务人员队伍, 试行建立 “老年人医疗救助基金”,用于支付生活特别困难的老年人的医疗补助。
相对于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社区养老的依托作用,机构养老应该是老年人的蕞后一道选择,一种补充性、附加性、额外性和个性化的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家居社区为依托,特别注重医养结合,更加强调化、专业化、社区化、 连锁化、亲情化、人性化、个性化和多元化,应该成为未来中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基本方向。
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养老供给在城乡区域布局上的错位,公私立机构非平等性竞争乃至政策歧视性双轨制博弈运行,以及由此导致养老市场在不同供给主体间形成撕扯性、碎片化多重扭曲割据状态,加之养老社会保险改革约束下的基本养老金低水平约束等复杂原因,目前中国社会化养老机构供给总体格局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 —处两端的豪华福利型养老机构和设施简陋的救助型养老机构较多,真正符合大多数老年人、特别是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刚性需求,而既能够满足基本生活照料又具有医养结合康复护理功能的中档养老机构所占份额较低—由此导致了数量少、费用高的短缺性总供给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化养老需求情况下,愈来愈突出地存在着“空床率过半与排队拥挤短缺并存”的结构性供求矛盾。
因此,大刀阔斧地推进市场化改革,依托全社会力量特别是民间资本大力度拓展市场多元化投资渠道,不断提髙社会化、多元化机构养老服务水平,以形成良性的养老产业发展机制及市场运营模式,是解决“何以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及必然选择。
传统上,中国养老事业是由政府主管包办的。全国性的养老事业直属行政机关是民政部,国 家级养老事业领导统筹及行业协调机构设置主要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和“中国老龄协会”两大系统,以及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养老工作委员会” “华龄智能养老产业发展中心”等全国性行业协会及社团组织构成,这些机构在历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推动中国养老事业社会化发展曾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 。
近些年来,依托中央及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和行政性力量推动,一些民间营利性及非营利性机构,如辽宁大连等市在民政部门支持下首创的社区 “ 家庭养老院”及 “ 连锁超市” 养老服务模式,以及爱晚集团、四川助老之家等以挂靠、承包 、 承租及资源整合等“混合所有制”形式 ,积极探索传统养老事业转型发展之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纷纷涉足养老产业化运营领域,对于中国养老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但是,由于传统官本位惯性造成的路径依赖,官办民营养老机构游走于 “公益非营利与“市场营利性”之间,由于身份暧昧而在公私两边左右逢源,往往以 官方行业协会或专业学会为“ 官方背景”,打着诸如“ 助老之家” “ 爱晚工程” 等旗帜,确实搞了一些有益的公益非营利社会活动的同时,又以此 “官方背景”为招牌面向市场客户招揽生意,甚至在政府及行业协会相关部门监控不到位的情况下 “ 打擦边球”,做一些类似传销性质的虚假宣传乃至非规范经营活动,导致商业失败并造成了一些不良社会后果。
鉴于此,怎样有效突破传统官本位体制对养老事业产业化发展的行政性掣肘、寻租垄断性束缚,并在公益非营利性的养老事业与市场营 利性的养老产业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在政府主导并托底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支撑下,使养老产业彻底走向市场化发展之路,尚需要社会各界做一系列艰辛探索和努力 。
中国心理研究中心